魚博會開跑 3百萬蝙蝠魟吸睛

中央社 – 2013年9月25日 下午4:15

(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25日電)台灣觀賞魚博覽會即將開跑,展示新台幣300萬元身價的皇冠黑白蝙蝠魟,目前人工繁殖全台不到10隻,相當罕見珍貴。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今天舉辦「2013台灣觀賞魚博覽會」展前記者會,除展示罕見魚種外,也首度舉辦「水族新秀獎」,共有3位業餘水族達人獲獎,包括冠軍得主李宜玲等人。

漁業署長沙志一受訪時表示,觀賞魚博覽會今年邁入第5屆,過去觀賞魚未形成產業,但現在周邊產業每年有近新台幣40億元產值是靠觀賞魚,今年展出包括皇冠黑白蝙蝠魟魚、巨無霸金魚等,也有每年外銷100萬盆的水草型觀賞植物小榕,盼養殖產業對農業加值也有幫助。

沙志一指出,觀賞魚活體產值12億元,整個周邊產業產值約42億元,盼每年成長5%到10%。屏東農業生技園區也增加專區,將來有些魚種不進入台灣市場,在園區內繁殖,直接外銷。

此外,這次水族新秀冠軍得主李宜玲來自屏東,家境清寒,但她藉由水族養殖獲得獎學金和打工機會,完成學業及負起家中經濟重擔。

李宜玲這次得獎的作品是晶靈蝦(特薩努蝦),她說自己特別喜歡蝦,因蝦子孤單、具地域性,但蝦子耐受性也高,跟自己很像。

台灣觀賞魚博覽會將在9月27日至30日在南港展覽館登場,除身價非凡的皇冠黑白蝙蝠魟魚外,也將展示巨無霸金魚「巨種高背短尾琉金」和「巨型壽蘭」,及首次展示的台灣水草館等。1020925

……..文章來源:按這裡


觀賞魚博覽會 貴重魚現蹤

作者: 尹曉春 | 台灣醒報 – 2013年9月25日 下午5:58

【台灣醒報記者尹曉春台北報導】「2013台灣觀賞魚博覽會」27至30日盛大展出,現場除了有12位美女導覽員負責解說,還將展出市價高達300萬的變種皇冠黑白蝙蝠魟,以及來自對岸的「巨種高倍短尾琉金」與「巨種蘭壽」,兩隻身價也高達30萬台幣。

為了推廣水族飼養,漁業署長沙志一於展前記者會現場,親自頒發首屆「水族新秀」獎,冠軍李宜玲靠著飼養觀賞魚,擺脫悲慘人生,不但順利升學,還可協助分擔家計。來自屏東的李宜玲家境清寒,年幼時又有自閉、自殘的傾向,所幸高職時經由輔導開始飼養水族,從此轉自閉為自信。隨後繼續鑽研並參加競賽,保送高雄海洋科大水產養殖系。

李宜玲表示,自己從養孔雀魚開始入門水族,而後無意間養蝦子養出興趣,本次便以特薩努種蝦獲得冠軍。現在靠著經營養蝦事業,不僅可以貼補家用,還可以協助妹妹完成學業。

本次魚博會共分「台灣水草館」、「金魚館」、「海洋生物館」、「魟魚館」、「整合互動區」等7大主題館,其中除了聲勢浩大的皇冠黑白蝙蝠魟與巨無霸金魚,還有去年外銷超過100萬盆的全新水族綠金「小榕」。

小榕生長緩慢,適合弱酸弱鹼水質,並可布置出像老榕樹一般的沉木佈景。經過台灣業者改良,小榕已可達到無寄生蟲害且耐長途運輸的國際標準,並出口至德、美、日等水族大國,可謂「台灣之光」。

沙志一表示,觀賞魚博覽會今年已邁入第5個年頭,產業未來也看好,目前觀賞魚活體產值12億,周邊產業也約有42億,希望每年可以繼續成長5%到10%,並計畫繼續引進不同魚種,並繁殖外銷。

圖說:「2013台灣觀賞魚博覽會」有12位美女導覽員解說。(Photo by 尹曉春/台灣醒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


外來種綠水龍 橫行新店山區

自由時報 – 2013年9月22日 上午6:11

農業局委託專家誘捕清除

〔自由時報記者翁聿煌/新北報導〕新北市新店山區居民及登山客近來發現,常有外來種的「綠水龍」出沒,農業局研判,可能是寵物被棄置山區,卻已逐漸適應本地氣候環境;由於「綠水龍」會捕食小型蜥蜴等本土爬蟲類,恐危害本土生態系,已委託專家誘捕清除。

農業局林務科科長林愛琴說,綠水龍又稱亞洲水龍,是舊大陸鬣蜥科(Agamidae)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雄蜥全長最大可達九十二公分,雌蜥全長則最大可達六十一公分,原產於越南、柬埔寨、泰國東部及中國西南部,主食為昆蟲,但也會捕食體型比牠小的動物。

綠水龍幼體時外型很像綠鬣蜥,全身翠綠色,在寵物店很受歡迎,但長大後個性凶猛、食量又驚人,恐怕因此被飼主任意遺棄。

她指出,新店的綠水龍族群已有繁殖紀錄,估計最多時曾多達五、六百隻;近來透過誘捕,至少還有兩、三百隻流竄。根據專家研究,對台灣原生動物的威脅顯然已達外來入侵種(Alien invasive species)標準,生存及捕食都會影響周遭本土生物,一旦擴散到中南部或東部,後果難以想像。

林愛琴說,農業局配合農委會林務局訂定外來入侵種清除計畫,委託銘傳大學生命科學系講師向高世,利用綠水龍喜歡棲息在溪流旁的生態特性進行誘捕。

她呼籲,飼養寵物前務必審慎評估是否有能力持續照顧,飼養後切勿任意丟棄。

……..文章來源:按這裡


綠水龍危生態 新北農業局急除

中央社 – 2013年9月21日 下午4:06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新北市21日電)被引進當寵物飼養外來物種「綠水龍」,疑因遭棄養,已在新店等地繁殖並危害本土生態,農業局展開消除計畫,阻止擴散。

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表示,綠水龍又稱亞洲水龍,是舊大陸鬣蜥科種類,幼體外型很像綠鬣蜥,全身翠綠色雄蜥最大長達92公分,雌蜥也可達61公分,算是一種爬樹能力相當強的半水棲蜥蜴。

綠水龍原產於越南、柬埔寨、泰國東部中國大陸西南部,主要食物為昆蟲,但也會捕食比他小的動物。近來被引進當寵物飼養,長大後,個性兇猛且食量驚人,極可能遭飼主棄養。

農業局指出,綠水龍遭飼棄棄後,輕微者與本土種野生動物和平相處互不干擾,嚴重者佔地為王,危害當地的生態,經專業評估後,綠水龍繁殖後對台灣原生動物的威脅,已經到達外來入侵種的程度。

農業局表示,為遏阻綠水龍擴散到台灣中南部或東部,農業局正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執行外來入侵種清除計畫,委託銘傳大學教師向高世主持綠水龍移除,希望在2、3年內能全部清除完畢,以維護本土生態。1020921

……..文章來源:按這裡


領先全球! 台灣打造"熱帶魚世界"

華視 – 2013年9月10日 下午6:58

因為全球暖化和汙染,造成珊瑚礁的生態浩劫,也讓美麗的熱帶魚失去家園。現在屏東海生館公布了新的技術,可以在人工環境裡讓熱帶魚自然產卵到培育成大魚,目前已經成功繁殖了困難度最高的七種美麗熱帶魚,這項技術也領先全球,成為台灣之光。

五顏六色的熱帶魚在珊瑚礁裡悠游,繽紛海底世界讓人心醉。現在生長在天然珊瑚礁裡的珍貴熱帶魚,也能在人工環境裡培育。這項技術就在台灣的屏東海生館,海水池裡,各式各樣的熱帶魚,都是從產卵開始培育,從小小的像芝麻一樣,顯微鏡下才看得到的透明魚苗,慢慢的到幼魚,最後長成成魚。

海生館已經成功培育七種困難度高的熱帶魚種,其中像是藍底黃尾的擬刺尾鯛,還有這藍帶荷包魚,過去培育存活機率不到0.1%,是觀賞魚市場熱門品種,但因為暖化及珊瑚礁的生態汙染,這幾年越變越少,現在透過人工培育成功,讓這些絢爛迷人的熱帶魚,不會因為生態浩劫而永遠消失。

……..文章來源:按這裡


全球首例 海生館人工繁殖七種珊瑚礁魚成功

中廣新聞網 – 2013年9月10日 下午7:03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今天宣布,先後完成包括〔黑星笛鯛〕、〔藍帶荷包魚〕以及〔疊波蓋次魚〕等七種珊瑚礁魚的人工繁殖紀錄,海生館表示,這是全球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紀錄,研究結果已經陸續發表在多項國際期刊中。

(溫蘭魁報導)

屏東海生館以人工方式繁殖成功的珊瑚礁魚類分別是〔黑星笛鯛〕、〔五線笛鯛〕、〔藍帶荷包魚〕、〔條斑胡椒鯛〕、〔裂唇魚〕、〔擬刺尾鯛〕以及〔疊波蓋次魚〕等七種。

海生館表示,台灣的珊瑚礁魚類保守估計至少有兩千種,佔了台灣海水魚類種類的三分之二以上,但因為環境污染以及人類捕捉用來當作觀賞魚或是進了人類的五臟廟,使得珊瑚礁魚的數量越來越少。

專門研究魚類繁殖的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呂明毅表示,海生館從2003年開始,成立「珊瑚礁生物繁養殖研究團隊」,展開珊瑚礁魚類的繁殖以及復育技術,呂明毅主任表示,多年來,研究團隊選擇人工復育的珊瑚礁魚有二十多種,目前,成功的有七種,困難點在於珊瑚礁魚類的小魚苗不僅體型小、既脆弱又敏感,嘴巴也很小,因此,培育成功的存活率相當低,通常不到0.1%,研究團隊於是從食物著手「我們加營養鹽,讓水中產生浮游藻類,浮游藻類再產生浮游動物,讓牠們吃這樣子。」

終於,這種方式有效提升了仔魚的存活率,這也是全球首次以人工方式繁殖這七種珊瑚礁魚類成功的紀錄,研究結果陸續發表在水產養豬研究、英國海洋生物學會誌以及世界水產養殖學會誌等國際期刊。(照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

……..文章來源:按這裡


海生館成功繁殖7珊瑚礁魚類

作者: 【記者毛麗貞/屏東報導】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9月11日 上午12:00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宣布完成了七種珊瑚礁魚類於人為環境下自然產卵,並將魚苗養成至幼魚或成魚的「全球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紀錄」,團隊的創新研究將有助於台灣發展海水觀賞魚商業化量產的基礎及重要參考。

這七種珊瑚礁魚類包括星笛鯛、五線笛鯛、藍帶荷包魚、疊波蓋刺魚、條斑胡椒鯛、裂唇魚及擬刺尾鯛,研究結果已陸續發表。這些技術的創新與突破將有助於未來研究者了解珊瑚礁魚類的生殖、成熟、產卵、胚胎及仔稚魚生理生態,發展海水魚繁養殖產業。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呂明毅說,為挽救逐漸凋零的珊瑚礁魚類,自二○○三年成立「珊瑚礁生物繁養殖研究團隊」,積極地進行研究開發數種台灣高產值珊瑚礁魚類的繁殖及復育技術。

呂明毅表示,以藍帶荷包魚為例,於海水觀賞魚市場具極高的產值,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蓋刺魚仍仰賴野生捕獲。

研究團隊發現藍帶荷包魚於二至五月期間自然產卵,由於孵化時間較短,如何提供適當之餌料生物和飼養環境,成為飼養成敗的關鍵因子。

副研究員張桂祥舉例,在飼育期間混合投餵游仆蟲、輪蟲及橈足類,即能有效提升仔稚魚的活存率。團隊也正嘗試開發其它革命性的養殖方法來取代傳統的方法。

研究員孟培傑說,利用跨界合作,團隊在研發中意外發現能充分掌握上述珊瑚礁魚類的完整生活史,因此未來可應用此關鍵技術,探討全球暖化及海水酸化對珊瑚礁生態系的影響等熱門研究議題。

……..文章來源:按這裡


首例狂犬病帶原咬傷人類 避免寵物接觸野生動物

作者: CLiao | 環境資訊中心 – 2013年7月27日 上午5:17

本報2013年7月27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隨著狂犬病疫情曝光,確認第一起染病鼬獾咬人,也分離出完整活體病毒,森林與平原交界處進入高度備戰狀態,國家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都要求禁止帶寵物入內。狂犬病疫情也帶給台灣社會心理影響,近日誤傳黃鼠狼咬人,證實為非染病雪貂,疑似棄養,平白死亡;動保團體質疑此波疫情帶來流浪動物大撲殺,學者民代呼籲理性面對。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已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疫情通報之規定,疫情開始日期應為接獲第1件案例之日期,確認去(2012)年5月23日接獲首例鼬獾傷亡案例之日期,台灣即進入狂犬病疫區。

首例遭狂犬病帶原鼬獾咬傷  首度成功分離活體病毒

台灣首例遭狂全病帶原鼬獾咬人,本周一(22日)晚,台東縣東河鄉一民宅鼬獾進入,民眾於驅趕時遭咬傷,該鼬獾經捕捉後不久死亡;隔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以直接免疫螢光抗體染色法檢驗確診感染狂犬病。

防檢局表示,鼬獾會攻擊民眾顯示是狂犬病發作,台東縣動物防疫所於24日上午通報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讓該民眾注射破傷風疫苗及抗生素。

這也是首度從染病鼬獾取得活體病毒。行政院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蔡向榮表示,前3例鼬獾都已死亡半年到一年,採樣時都無新鮮的病毒;有了這些病毒,未來便可測試疫苗的保護力,

雪貂誤認為黃鼠狼  疑遭棄養咬人後遭撲殺  證實非狂犬病帶原者

25日媒體報導19日苗栗縣發生「黃鼠狼」咬傷民眾事件,通報動物檢疫單位後,該個體已撲殺,採檢體進行檢驗;兩位民眾則打了第一劑疫苗;經畜衛所檢驗,檢驗結果為陰性。而「黃鼠狼」經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確認是雪貂,並非台灣野外該看到的動物,防檢局不排除為棄養寵物,呼籲民眾為家中寵物打預防針、切勿棄養寵物。

國家公園:勿帶寵物入園區、勿餵養及放生棄養

苗栗雪貂疑遭棄養,無論放生或棄養,都讓幾處國家公園繃緊神經。為避免狂犬病疫情發散擴大,內政部營建署已通令各國家公園管理處及高雄、臺中都會公園管理站應加強平日防疫工作,並積極宣導遊客避免攜帶犬、貓等寵物進入轄管園區範圍措施。

內政部營建署表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及特別景觀區禁止攜帶寵物入園,違者將依《國家公園法》取締,各國家公園管理處也將持續加強執行園區內禁止放生、棄養或餵食動物管制作為,並要求各國家公園保育巡查員相關同仁及研究團隊從事戶外活動時,應注意自身安全。

國家公園區內,近75%為生態保護區以及特別景觀區,都禁止攜帶寵物入內;然而兩座都會型國家公園陽明山、墾丁,一般管制區內住了將近2萬人口,無法一體適用。國家公園組副組長張維銓表示,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以及台中、高雄都會公園,都是開放空間,四通八達,無法單一窗口管制,管理上十分嚴峻,須靠民眾共同守護。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林青呼籲,為了維護野生動物及自家寵物的安全,禁止餵食野生動物及放生、棄養動物;禁止攜帶寵物進入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及特別景觀區;寵物應定期注射狂犬病及犬瘟熱等疫苗;寵物進入國家公園一般管制區及遊憩區應上牽繩,避免寵物自由活動騷擾野生動物並造成感染狀況。「大家應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保護自己的陪伴動物,也要保護山上的動物。」

森林遊樂區禁帶寵物 違者門票不賣你

國家森林遊樂區因主動開放讓人類進入,無形中也成為疫病交戰點。農委會林務局宣布,全國22處森林遊樂區即日起禁止攜帶寵物入內。林務局主任秘書張彬表示,為了防止疫情擴大,也為了保護寵物,以及飼主。

國家森林遊樂區都位於原始山林,園區內有許多野生動物,原本即不建議民眾帶寵物入內,避免干擾、影響野生物,最近更因證實狂犬病疫情,且是由野生動物帶原,因此更要避免寵物與野生動物的接觸,以免將疫情帶入人口密集的城市。

林務局表示,一般犬、貓等食肉目動物於自然環境中,有追逐野生動物之習性,會增加交互感染的機率,將野生動物身上的疾病,帶到人類身上;另外,犬瘟病也可能由寵物帶給野生動物,在防疫上,並不支持寵物進入森林、野地。

此外,人與動物活動範圍重疊會互相干擾,尤其是狗帶入森林,野生動物會怕,可欣賞到的野生動物,最後只剩下狗一種。

目前國家森林遊樂區並無相關罰則,只能柔性勸說,張彬呼籲國人共體時艱,配合此項措施,不要帶寵物入內、更不要餵食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保持距離。對於攜帶寵物不願意配合者,可能面臨買不到門票的窘境喔!

源頭不可考  野生動物防疫資訊不足

民眾關心染狂犬病毒的鼬獾來源,有一派意見認為,鼬獾不具有寵物價值,也不好吃,市場價值不高,不會有人走私。傾向走私者認為,台灣多年監測蝙蝠、犬隻以及2年食肉目野生動物監測都未發現病毒,因此疑似從疫區帶入鼬獾,小時可愛,長大遭棄養。至於能不能透過DNA比對得知,「狂犬病防治工作小組」成員指出,DNA比對需要資料庫,目前資料庫並不存在,無法得知。

至於報導指出,有民眾將疑似染有狂犬病的鼬獾煮食,擔心感染狂犬病。生食死亡8小時內未經處理的屍體有可能,但一經煮熟就沒有此疑慮。

針對外界有人建議仿效美國使用空投活毒疫苗乙事,工作小組召集人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費昌勇表示,活體病毒到野生動物體內會繁殖生產某一段抗原,成為抗體、產生抵抗力,只能用在野生動物身上;但對於人類卻是危險的。美國狂犬病防疫經歷200年經驗,對於疫區、感染率,活毒該投哪裡,都調查的很清楚;台灣目前並沒有類似的資料,即使投活毒,也不知道要投哪裡。若誤投到人類觸及之處,恐造成風險。

費昌勇說,國外野生動物防疫標準做法:劃出疫區,5公里內全部殺光、10公里動物全部打疫苗、40公里內使用空投活毒疫苗;若疫區只有20公里則採封鎖打疫苗。台灣恐有一波疫情大爆發,即新病毒進入一個區域,所造成物種大量死亡。目前採取的方式是圍堵,疫情監測,無法進入打疫苗,只能靜待疫情過去了,對倖存的野生動物打疫苗。

費昌勇指出,防疫小組的任務是解決問題,無論源頭為何,只能就現況可以做的事情努力。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過去一年不明疾病通報檢體未發現狂犬病毒

狂犬病潛伏期從1至3個月不等,偶而短於7天,最長可達7年以上,視傷口嚴重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佈的多寡或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已針對過去一年不明原因疾病通報檢體檢驗,並未發現狂犬病染病。

至於人類疫情會不會大爆發?疾管署表示,全世界並沒有類似的紀錄,應該只有動物才有。

疾管署已與兩家國際大藥廠調撥約2,500劑疫苗,將儘速完成相關行政程序及接種點配送,提供建議之高風險對象暴露後接種使用。過去每年台灣常態200隻疫苗供高暴露人員使用,最近已積極向國外進口。疫苗有使用期限,也不能一下子進太多,否則過期還是得銷毀。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1922專線受理通報

衛福部與農委會26日成立狂犬病防治跨部會工作小組,24日第一次會議作成4項決議:


符合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之高風險暴露後接種對象,即有發現動物感染狂犬病的地區、山地鄉等地民眾,所需治療用疫苗及免疫球蛋白,將由政府支應;至於未被狂犬病帶原者咬傷所進行的預防接種,仍須由民眾自行負擔。


衛福部同步擴充國內醫療院所人用狂犬病疫苗施打地點,由原15家醫院擴增至25家醫院,確保各縣市均有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種地點。


對於動物從業人員反應暴露前預防接種的需求,已由農委會協調及依風險程度排定人員優先接種順序,俟人用狂犬病疫苗補充後,將依序通知接種。


加強宣導民眾如發現疑似狂犬病動物,立即向地方動物防疫機關通報,並確立農政單位與衛生單位保持密切聯繫之作業方式。

疾管署再次呼籲民眾,應避免接觸或豢養來源不明的野生動物;遇罹病野生動物,勿以手部直接撿拾。民眾如遭動物抓咬傷,請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清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碘或70%酒精消毒後儘速就醫,由醫師評估並進行必要的醫療處置,以降低感染風險。

疾管署提醒臨床醫師,如有發現野生動物咬傷案例,請務必瞭解咬傷地點、動物種類、動物是否留置觀察等,如有符合「狂犬病暴露後疫苗接種對象」者,請主動聯繫疾病管制署各區管制中心或1922專線,以利狂犬病疫苗等免疫製劑申請作業。

相關資訊請參閱可至疾管署「狂犬病防治專區」,或撥打民眾疫情通報及諮詢專線1922洽詢。

狂犬疫情恐影響流浪犬

對於動保團體擔心這波疫情帶來的流浪動物大撲殺,費昌勇認為,農委會應從上游家犬絕育處理,上游不處理,有如水龍頭一開,即使撲殺也殺不完。他到收容所觀察,80%的流浪狗都是家犬棄養,因為不絕育,任意棄養所致。他呼籲動保團體應嚴格督促家犬絕育這件事,只要嚴格監督1年,流浪動物就會明顯減少。

立委田秋堇接受採訪時表示,台灣頻繁和中國交流,走私無法禁絕,早已擔憂爆發狂犬病;他認為因狂犬疫情加強捕犬,應於合理範圍,例如與山區交界。「若連都市都大量捕捉,那就是過度了」

【相關報導】


鼬獾確診為狂犬病 台灣成為疫區


鼬獾未確診染狂犬病 先加強保護山區犬貓與動物救傷人員

【參考資料】


疾管署:狂犬病Q&A


台大獸醫專業學院葉力森兼任教授:狂犬病 Q&A──積極防疫、理性面對狂犬病

……..文章來源:按這裡


返鄉養海馬 菜鳥漁民成功馴化

自由時報 – 2013年8月29日 上午8:41

〔自由時報記者蔡宗勳/嘉義報導〕有「食療威而剛」之稱的海馬,原本只是價值高的中藥材,但因體型逗趣,成了水族館新寵。看好其商機,嘉義年輕漁民楊宗豪進行人工繁殖,並成功馴化、開發餌料,有機會在水族市場闖出新天地。

摸索9個月 多數存活一、兩年

海馬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貴中藥,頭部像馬的奇特長相很討喜,少數活體海馬成了水族館觀賞魚,只不過飼養難度高,無法普及化。

原本在外地工作的楊宗豪,三年前因從事七星鱸魚苗繁殖的父執輩年事已大,與堂弟返鄉幫忙,碰上鱸魚價格慘跌,魚苗產業風光不再,在取得父親、叔叔同意後,利用閒置空間開始繁殖海馬。細心、腦筋又動得快的楊宗豪,從菲律賓進口海馬,只花了八、九個月時間摸索,存活率就達七至九成,短時間就有此成效,讓長輩刮目相看。

研發冷凍餌料 助新手輕鬆養

楊宗豪發現,海馬「人緣」雖好,但野生海馬難以活過三個月,即使採人工繁殖,半年存活率也不及一成,令有意養海馬者裹足不前,因而投入繁瑣的馴化工程,經過一再改善,目前所養的海馬在水族箱適應良好,多數可活個一、兩年,甚至三年,接著研發出冷凍餌料,讓新手也能輕鬆養海馬。

縣府輔導認證 進軍藥用市場

為了讓海馬打入一般家庭,楊宗豪設立網站,播放海馬餵食秀、交配產卵過程,難得一見的精彩畫面,已有穩定的粉絲團,只要進一步打開行銷鏈,產值將呈倍速成長。

縣府漁業科長李建霖就推崇楊宗豪開啟漁村轉型契機,且其純海水養殖,也符合政策需求,縣府將充當其後盾,輔導認證相關作業,協助站穩寵物腳步後,進攻更大的藥用市場。

……..文章來源:按這裡


螢光兔技術 可協助藥物量產

作者: itsivory | 台灣醒報 – 2013年8月15日 下午3:47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兔子發出綠色螢光,可不是徒具觀賞價值而已。透過「基因轉殖」技術,研究人員可將螢光蛋白的基因,與能夠製造藥物蛋白的序列相結合,植入動物胚胎,若動物能夠發出螢光,代表轉殖成功,則動物也具備了製造藥物蛋白的能力。未來搭配、飼養、繁殖、食用及商用的法律規範,將可望以動物為生產工具,提升量產藥物的經濟效益。

夏威夷大學跟土耳其的研究人員,利用基因轉殖的技術,從水母的基因中,提取能夠合成螢光蛋白的序列,植入8個兔子的胚胎,再將胚胎送入「代理孕兔」的子宮。夏威夷大學生物基因研究中心「基因轉殖」技術主持人喬馬爾說,「一窩8隻新生兔子當中,有2隻成功表現了螢光基因。」這2隻兔子跟其他6隻同胞外觀上並無差異,但能夠在黑暗中發出綠色螢光。

主導該計畫的夏威夷大學副教授莫伊斯亞蒂表示,轉殖螢光蛋白的技術,可以用來作為追蹤蛋白轉殖路徑的標記。研究人員將某個基因與螢光蛋白的序列結合,植入動物胚胎,當動物發出螢光的時候,研究人員就能夠確認基因轉殖成功。「以血友病的患者為例,」莫伊斯亞蒂說,「他們體內缺乏催化血液凝結的酵素,我們可以透過基因轉殖技術,讓動物來生產這類酵素。」

莫伊斯亞蒂跟他的同事們相信,未來應該能藉由操作基因調控的技術,從動物身上取得對某些疾病具有療效的物質,例如從兔子的乳汁當中,提煉出跟工業生產相比,造價相對便宜的蛋白質藥物。各國目前針對基因轉殖動物,都有科學背景、安全評估、飼養、繁殖、食用或商用等相關法規,未來實驗室可望與農場、畜牧業者合作,繁殖藥物生產專用的動物。

目前基因轉殖的技術相當蓬勃,世界各地的研究團隊,已經成功運用基因轉殖技術,讓螢光蛋白的基因表現在豬、羊、猴、狗及貓等較大型,且適合在農場繁殖的哺乳動物身上。另外已有公司在販賣觀賞用螢光魚,有多達六種不同的顏色可供挑選。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載了一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報告,該團隊研發出眼睛會發出螢光的蚊子,有效應用於瘧疾傳播的相關研究。

延伸閱讀:http://vimeo.com/71936493

綠螢光兔子(from 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 medical school)

……..原文連結按這裡